荷堂关注|百年西泠

发布:2021-01-16 10:35:48 | 热度:1252

编者按:座落于杭州西子湖畔孤山上的西泠印社已逾百年历史,在当代更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其在书法篆刻界的地位首屈一指,印社的历代社长皆为当之无愧的书坛巨擘,印社的各个社员亦是书坛、印坛中坚。荷堂艺术馆本期关注12个“关键时间”跟随陈振濂先生看改革开放40年来的“西泠现象”。

“关键时间”之一:75周年社庆(1979)、80周年大庆(1983)、沙孟海


百废待兴的1979年,西泠印社的志士仁人们,以坚定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作为百年社团成员的高度自觉,积极筹划,提出方案,在75周年社庆大会时,选出沙孟海先生为社长,发展了35位新员。成为一次老树新花、重整印学山河的重要转换契机。在中国社会刚刚转型之时,沙孟海先生出长西泠,有如迎风树起了一面大纛,确定了一个“定盘星”。他纯正的古玺印创作和书法艺术之榜书巨制,他的书法篆刻理论,还有他的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物考古之学等的全面修为,分别代表了创作、理论、文史学术三大方面的高度,为走向新生的西泠印社指出了方向。


1.png


西泠印社

1983年,西泠印社迎来80周年大庆。在80周年大庆期间,沙孟海社长提出治社主张,又力排众议,在大家习以为常混淆多年的“金石”混用于“篆刻”的情况下,以一个学者的严谨,明确区分了“篆刻”与“金石”的不同涵义,为西泠印社此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明确了各自的艺术发展方向。

80周年大庆期间,隆重举办了印社藏品展、社员作品展、社史资料和创始人事迹展。日本派出高规格的篆刻家代表团即由小林斗盦与梅舒适分别带领访问西泠参加大会。可以说,75周年时,还是一个恢复阶段,社庆体格并不健全。而80周年大庆的分类立体的综合活动模式,直到今天还拥有绝对的影响。其后,“西泠印社篆刻艺术评展”作为一个艺术品牌在1986年启动,三年一届,至今已延续十数届了。后来又升格为“西泠印社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在改革开放40年之间,若论为社会文化和印坛大众服务,“西泠印社篆刻艺术评展”在前期扮演了一个“中轴线”的关键角色。


2.png

1988年2月26日,由西泠印社、日本读卖新闻社联合举办的“西泠印社展”在日本东京举行


“关键时间”之二:日本“西泠印社展”巡回展(1988)


改革开放之初,国门大开,一改过去“闭关锁国”之弊,借助于这样的大背景,西泠印社在对外交流方面也日臻活跃。1987年,印社名誉理事小林斗盦先生率弟子40多人,到西泠印社孤山举办“日本篆刻家作品联展”。而在1988年,由日本青山杉雨先生倡议,日本读卖新闻社与中国人民日报社共同举办的“西泠印社展”,经过两年准备,在日本东京、大阪、岐阜巡回展览,西泠印社藏品倾巢而出,许多见不到的珍贵文物出展,在日本引起了极大轰动,书法篆刻家和数以十万计的爱好者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津津乐道,赞不绝口,万人空巷之誉,诚不虚妄。

日本“西泠印社展”在当代的意义,首先是它在改革开放前期不过10年之际,在大家都引进国外展览时,却反向把中国书画篆刻传统艺术推向日本,大大树立了中国古典艺术所标示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是树立了西泠印社“天下第一社”和孤山作为“印学圣地”在日本艺坛几代人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再次是以沙孟海、王个簃等社长与日本书法篆刻界巨匠级人物如西川宁、青山杉雨、村上三岛、杉冈华邨、小林斗盦、梅舒适、今井凌雪,还有日本社会名流、业界领袖如日本艺术院有光次郎院长、读卖新闻社小林与三次社长等的私人交谊,这种源自艺术界的、民间而非官方的交流渠道,对政府之间公式交往是一个极好的外交补充。由是,巡回三城市的“西泠印社展”,具有了远远超出一个出国艺术展所拥有的含义,把它看作西泠印社以一介“文弱书生”而为中日邦交的国家外交大业做出的特别的、不可取代的贡献,当不为过。


“关键时间”之三:理事会——印社决策和工作机制建设(1987—1988)


为迎接建社85周年社庆,西泠印社为筹备工作需要,从1987年开始,以稳定的理事会工作制度建设来协调诸多社务。

1963年西泠印社60周年开始设副社长一职和理事会。其后限于当时社会现状,基本无法运行,又是停顿与空白。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1979年75周年社员大会,到会50人,其中老社员18人,新进社员32人,这时才又选了理事会。排序起来为第二届第一次理事会,距第一届理事会(1963)已过去16年。此后从1980年开始,每年按顺序开会。但从工作内容分布上说,1980年的第二届第二次理事会已经讨论批准15名新社员。1981年第二届第三次理事会吸收日本梅舒适、小林斗盦为名誉社员,是继河井仙郎、长尾甲后,时隔80年第二次接受明确是非中国籍的外国人申请,吸收其入社,得为“名誉社员”。直至今日,这一惯例仍被严格遵守着。至1982年第二届第四次理事会,主要是筹备80周年社庆。1983年社庆,选出新一届即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选社长、副社长,聘请名誉社长,吸收新社员,修改章程,讨论工作报告,自此以后,以理事会为决策平台的工作制度终于被建立起来。


“关键时间”之四:中日书法学术交流会(1987)


1987年是印社85周年社庆前一年,此时西泠印社已经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中日书法交流一直十分兴旺,互换展览,观摩学习。在创作实践中的密切联系,已经成为一项悠久的传统。但关于学术理论,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见平台。日本有“日中书法交流史研究会”的专业学术组织,由大学教授和知名学者组成,与日本的书法创作界并不是一个路径。西泠印社在沙孟海社长的倡导下,向来以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为己任。两家在杭州共同举办的学术交流会,开创了几个西泠印社史无前例的“第一”:一是把理论、学术作为一个突出的独立主题来对待,提升它在印社工作中的分量和在社员心目中的地位,使它至少并行于书画篆刻创作实践;二是把交流对象扩大到学者层面而不限于篆刻家、书法家,在已有印学圈之外,又扩展为学术圈,所关心的除传统书印之学以外,更有中日近代学术交流史、文化史的研究题材;三是使学术交流在中日两方顶级的学者中展现魅力,中方以沙孟海、刘江两位元老领军,我附骥尾以为陪衬;日方以元老梅舒适领军,中日交流史专家杉村邦彦(京都教育大学)、鱼住和晃(神户大学)登场发表论文。这样不涉创作展览的纯理论探讨,正是学术交流专门化、高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天西泠印社在印学理论研究上的遥遥领先,独占风流,正是与改革开放40年之初的“中日书法学术交流会”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


3.png

中国印学博物馆



“关键时间”之五: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幕(1993—1999)


1993年赵朴老当选社长,同年国家文物局批准西泠印社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其时,要冠名“中国”的任何机构与实体,选址必须在北京。而且当时社会大众包括政府官员,许多并不知印学为何物,是否还有必要小题大做,至于还要成立“博物馆”,更是坚决反对或不屑。但正是赵朴初先生以德高望重的信誉和威望,在听取西泠印社的汇报之后,毅然决然,登高振臂一呼,支持中国印学博物馆的建设,还以实际行动带头捐款,并全力说服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等审批机构的官员们,甚至还指示杭州市政府相关领导,不但在财力人力上予以支持,还希望博物馆建在孤山社址侧,以迴廊连接,从而形成西泠印社精致空间的连续衔接,更是对“创社四君子”设定的原有孤山社址进行扩大和拓展。在百年诸贤达的诸多贡献中,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的扩大,是从民国中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横贯近70年间未曾有过的壮举,在印社事业发展中具有非凡的、不可取代的创新含义。

至1999年,中国印学博物馆建成开馆。这意味着西泠印社在实质性的国家级、国际级的定位之上,有了一个正式的名义,名正则言顺,从逻辑上说:拥有“中国”印学博物馆的西泠印社,自然而然在行政制度上也应该是“国家级”的。这一原有层级定位的突破和明晰化,在百年社庆前后西泠印社赴国务院、民政部重新进行社团登记的过程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关键时间”之六:《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社员题名(1988)


改革开放,百业振兴,西泠印社也进入了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快车道。85周年社庆之喜庆标志,莫过于在一个以永恒为标志的思想理念下,由沙孟海社长撰文作书并篆额的《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又以全体社员134位(在世)芳名题刻了一方狮纽式印章柱石,均立于孤山社址。

至于在印石立柱上刻“社员题名”,134位老中青三代社员列名其上,皆为一时风流才俊,在印学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又体现出了1988年85周年社庆。在从改革开放初到百年社庆(2003)之间,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

随着今后西泠印社的越来越兴旺发达,会有更多的热心人来关注和研究西泠印社史上几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的作用。老一辈社员多是大师巨匠,但年事已高,日渐凋零是客观自然规律;中青年社员也在逐渐走向前台,今后如何在历史上为他们定位,将是一个十分严肃和严格的学术工作。今天看孤山上矗立的85周年(1988)戊辰石刻题名,感叹沙老驾鹤西去而遗泽尚在,我辈也从戊辰石刻题名中的最殿后者,勉力前行,渐入老境;所幸有改革开放40年辉煌岁月,使我们没有虚度光阴,以此看《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和“社员题名”石刻,真有沧海桑田之感,其意义之重大而不可替代,岂容赘言?



4.png

西泠印社其中三位社长



“关键时间”之七:社长的高度——赵朴初(1993)、启功(2002)


一百多年来,西泠印社社长是一面旗帜,他的高度决定了这个印社在社会上、在业界被认可的高度。前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而在沙孟海之后,什么样的人才形象,方能无愧于此、“接得住”这副重担?

赵朴初的出山,有人曰“重出江湖”,因为他是由名誉社长改任社长,在世俗看来违背常规,可正见出了选拔主事者的大信心和大决断。

赵朴初社长之后的启功社长,再后来的饶宗颐社长,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大师巨匠,当然都有足够的资格被选,因此看起来似乎都是预料之中、顺理成章的结果。但其实,从赵朴初、启功先生被建议提名和遴选时,也已经偶有个别不同的声音,比如社长为什么不具体管事?西泠印社社址在杭州,为什么不选杭州人?这些疑问当然也未必没有道理。但在西泠印社立场上看,相比之下,它们都还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最重要的原则,正是要百分之百地保证西泠印社社长在专业品质上有顶级的高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损,不被打折扣,不遭非议。而正是在西泠印社管理层和业务层、领导层和执行层在每一个时间关口上的齐心协力、高度共识,才有了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社长等宗师巨匠们在西泠印社成为最重要的历史标杆的存在。

改革开放40周年举国上下对传统文化艺术高精尖的期待;不断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要求;时代的飞速发展的客观环境的需求,告诉我们必须这样做。而且百年之前的“创社四君子”已经这样示范了,以此来解读赵朴初、启功、饶宗颐先生的出长西泠的历史事实,正可得其精髓也。



5.png

西泠印社百年社庆纪念碑揭碑仪式现场



“关键时间”之八:转折点——百年社庆大典(2003)


2003年11月18日,孤山大草坪上聚集了2000余位嘉宾,共同庆祝并见证了百年社庆的恢弘场面。11月19日,“百年西泠·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开幕。11月20日,西泠印社第十一次社员大会隆重举行。

“百年大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作为参与者和当事者还有亲身体验者,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体验是需要特别提及的:

首先,我于20世纪80年代初加入西泠印社,80年代末成为西泠印社理事,2002年当选副社长,在印社的经历已有20多年,应该算是“见多识广”,但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百年大庆会有如此宏大的格局。为西泠印社百年社庆全城狂欢,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西泠印社”字样,这样的巨大能量和无所不在的影响力,没有从中央到地方尤其是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调动一切人力、财力、物力的强力支持,只靠当时我们西泠印社自己专业机构中的人,既没有市政管理经验和运营调动能力,也没有覆盖社会的影响力,必然无能为此。

其次,是借助于改革开放的东风,解放思想,对西泠印社进行了堪称“革命性”的改组:升格成为中共杭州市委直属机构,而由市委宣传部和西泠印社直接运作。日常工作,不需要先请示市文化局再上报宣传部再呈报市委、市政府逐级走程序,这种为了文化大发展的需要所作的体制性大调整,非市委主要领导下大决心则不可能实现。被选择担纲的干部也都是杭州改革开放时经过长期历练、能处理复杂情势、善于独当一面的精兵强将。这样具有强领导力又精通组织力的事务性人才,在西泠印社这样的专业艺术社团,是百不一见、弥足珍贵的。

再次,是百年大庆所展现出来的大格局、大手笔,让我们在吃惊之余,反而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可以说,百年大庆于我个人而言,在其后15年的印社运营策划时,是树起了一面时刻对照自己的警示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对比之下,面对再高的品质要求,皆视为理所当然了。



6.png

西泠印社新社员入社颁证仪式现场



“关键时间”之九:新时期印社运行体制的新建立


在百年社庆之后,西泠印社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做的第一个当务之急的决策,即是以春季清明祭祖踏青,秋季重阳登高赋吟,即春秋两季雅集作为惯例常态。春季为小集,秋季为大集,春季以传统形式的文人士大夫翰墨风雅和鉴赏收藏雅会为主;秋季则有现代性格的年度大型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更有理事会社长会议定期召开,研究社务,向社会展现西泠印社的高度和艺术学术水准。

第二,是对于西泠印社考察吸收新社员的制度化建设。在改革开放思维下,开始设计新的申请入社程序。分为三类:一是推荐入社型,这是传统渠道,提交申请、材料经过审核,交理事会投票审批入社;二是评奖入社型,通过西泠印社每年的展览创作活动,入展获奖取得优异成绩,崭露头角,而以实力获奖并由社长会议批准入社;三是特邀入社型,以德高望重的长老级大家,礼敬而邀请入社。

第三,在目前的新形势下,西泠印社在社团运营方面,屡出新旨,全力倡导“建章立制”,出台了一系列基本章程。到目前为止,有《新社员发展工作实施细则》《西泠印社社员工作守则》《西泠印社理事会理事履职工作规则》等十几份文件,可以说,西泠印社百年社庆15年以来,或改革开放40年来,或更以有史以来,这样的严格立规、依规执规的意识,还从来没有过。



7.png

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开幕式现场



“关键时间”之十:惯例——百年西泠系列活动、学术研讨


百年社庆开始,重新架构新时代的艺术和学术活动结构,成了我们这一班人最伤脑筋的问题。活动层次太平庸,没有思想、没有特色,社员们不答应,我们自己也觉得交代不过去。但要使西泠印社每年的活动,有不可取代的特色和魅力,谈何容易?那么多协会展、全国展、省展、市县展、学院展、教学展、批评展,西泠印社如何才能在其中脱颖而出?

“创作展览”——创作方面,分“全国公开展”与“社团内部交流展”两大类。

一、“全国公开展”系统

借助于刚刚成功举办的西泠印社百年大庆的巨大影响,从2004年开始,我们以“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和大型展览、比赛、研讨会等高端活动来树立最初的“百年西泠”形象。

第二个品牌是“篆刻评展”届展。百年社庆之时,原有的“西泠印社篆刻艺术评展”已经持续了20多年,篆刻既为西泠印社的主打领域,这个传统项目当然不能丢失。第五届(2002)、第六届(2006),第七届(2010),第八届(2014),至目前已经持续举办了9届。

第三个品牌是定期的“诗书画印”综合展赛。隔几年举办一次,是旨在倡导本来具有悠久传统的、但在今天却唯西泠印社独有的“诗书画印综合(兼能)”的展览选拔平台。

二、“社团内部交流展”系统

每年的秋季雅集中,社团必有“社员作品展”的固定展览计划。在举办几年综合的社员书画篆刻展览之后,又在2012年开始策划推出了独有的“西泠印社社员金石题跋书法展”。

“学术研究”——理论方面,分高端的引领性“峰会”和针对每一具体专题的学术研讨。

从百年社庆开始,我们就秉承沙孟海社长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遗愿,毅然决然,自加压力,把每五年一次的学术研讨会,大幅增加为每年一次甚至几次。而且每有研讨会必编辑出版论文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是百年社庆以来,这是在学术上进行改革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大举措。而在各种学术活动组织策划中,则进行了两个级次的资源部署配置。

至此,西泠印社在学术上的基本格局,从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百年社庆以来,逐渐凸显出来:以国际印学峰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西泠印社在学术上的最高平台;以高精尖专题为主导的立足于专门化的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灵活多样、不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专家学者型平台;以内引外联与各相关地区、机构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扩大印学的范围和学术影响力。


“关键时间”之十一:“国家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40周年,百业复兴。西泠印社也在时代大潮下,经历了许多发展带来的阵痛,又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在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获得各种重大荣誉方面,不但建社初期为民间自发组织的社团所未可想见,即使1949年以后也从未有过这样的“殊宠”。

首先是2004年,西泠印社被明确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国家级社团”。西泠印社作为总部机构不设在北京,又拥有“国家级社团”地位,业务范围可以拓展到国际的唯一特例,获得法律意义上的“社团登记”认可。

印社社团成为“国家级社团”。更早之前,孤山社址又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印学博物馆又成为“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其后,2006年西泠印社申报的“金石篆刻(西泠印社)”艺术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2009年,以西泠印社为主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又获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连串的“国家级”品牌,是其他任何一个印社甚至艺术社团所不可能有的。亦即是说,所有这些国家级社团登记、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印学博物馆等,都是在改革开放40年之间走上正规的重要举措,“百年西泠”能获得这样多的殊荣,正是借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庇荫。西泠印社,是改革开放最直接的受惠者。


8.png

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学发展及青铜器传拓(全形拓)精品展


“关键时间”之十二:两大时代目标——“诗书画印综合(兼能)”与“重振金石学”


百年社庆以后10多年来贯穿至今的,在学术理论上是“国际印学研究中心”,在创作实践上就是“诗书画印综合(兼能)”和“重振金石学”。

先来看“诗书画印综合(兼能)”。

西泠印社从起步之始,就是讲求“诗书画印综合”的典范。

百年社庆之后的2005年,经过精心策划确立的“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首届中国印、中国书法、中国画大展(三大展)”隆重举行。2006年,“西泠印社社员书、画、篆刻提名展”又以综合兼能的方式在社内同道中进行了全方位动员。2008年为西泠印社105年社庆,“汇融光大”系列活动中,又专门针对印社社员内部专设一个西泠印社书画印三项兼能社员作品邀请展。随着2012年(壬辰)、2015年(乙亥)连续几届横跨四大门类即诗书画印大展的选拔,获得“多项兼能奖”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络绎入社,“诗书画印综合(兼能)”这个西泠印社在百年社庆之后的核心工作思路和目标设定,终于在当代艺术史上理性地反向而行,而且站住了脚,成为一个鲜明的品牌。

再来看“重振金石学”。

西泠印社最早拟定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金石”是与西泠印社本业的“印学”相对应的。创社之时有“保存金石”的宣言,20世纪20年代有募资义卖千辛万苦集体赎回《汉三老碑》的情系金石的壮举。

在改革开放的大氛围下,2008年,推敲斟酌再三,终于树起了一面“重振金石学”的鲜明的学术旗帜。时值西泠105年社庆,系列活动中即尝试着筹办了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金石永年’:金石拓片精品展”。2009年,我们召开了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西泠印社壬辰秋季雅集,“百年西泠·翰墨千秋”举办了“西泠印社社员金石拓片题跋展”;2013年,西泠印社举办110年大庆大型系列活动“百年西泠·金石华章”,其间又举办了围绕“重振金石学”主题的“金石家书画铭刻展暨鉴赏会”与“西泠印社社员藏珍展”。

经过了对古代史、近代史仔细分析而获得的“诗书画印综合(兼能)”和“重振金石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西泠印社在当代为保持鲜明独立性而在学术理念上展开的双翼;而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将成为一个冠冕级的主要目标,一冠两翼,构成了今天西泠印社作为高峰的存在。

(本文节选自陈振濂著《西泠印社与改革开放40年——写在西泠印社115年社庆之际》)


监制|赵  旭

图文编辑|coco


建筑2.jpg

建筑设计:杨志疆    建筑摄影:夏强




艺术馆相关资料.jpg




本公众号旨在促进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交流与学习;与您分享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最新展览、活动等信息。


◆ ◆ ◆ ◆


164793658137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