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堂关注丨从唐寅的朋友圈观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发布:2024-04-16 11:18:41 | 热度:2422

1.png

唐寅《事茗图》




编者按:唐寅可谓是中国文艺史上受欢迎程度最高的艺术家之一,提及唐寅,其放荡不羁、风流成性、才高八斗的风流才子形象立马浮现于眼前,然而,若唐寅只是一个有才情的狂徒又怎能让世人对其眷恋、偏爱有加。因此,本期我馆刊发刘天华一文,试着为大家揭示唐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从唐寅的朋友圈管窥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文丨刘天华




唐寅在其《桃花庵歌》中所述“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一语可谓脍炙人口,道尽了他的不羁与自负,同时也不免带有一丝不被世人认可的辛酸。唐寅很容易给世人留下狂放不羁、举止乖张、特立独行、恃才傲物、难以接近的印象,然而纵观唐寅的一生,不难发现其交友广泛,且上至台阁重臣,下至布衣商人,这些人德行高下、狂狷互异,使得唐寅的交游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色。因此,我们不妨以唐寅的“朋友圈”着眼,抛开固有的印象与认知,努力通过蛛丝马迹,拨开迷雾,试着揭示这位风流才子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2.png

唐寅《墨竹图》






一、恃才傲物的风流才子


尽管唐寅恃才傲物风流才子的形象已为世人熟知,但仍然有必要加以阐述,因为他的才情和个性可谓主导了他一生的功过是非。首先是才情,尽管我们总是强调努力在成功中的重要性,但盘点古今中外的风流人物,不得不承认天赋才情的重要性。显然,唐寅是幸运的,他无疑是天才们中的一员。他自小就被认为是“性颖利者”,和许多“神童”一样少能作诗,才名远播……当然,他也与很多天才一样没有逃过恃才傲物、年少轻狂的魔咒。正因为他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资质,所以才有了狂放的资本而格外自信,以至于在慧与狂的结合下又使其性格中少了些稳重之质,多了些轻浮之气。常言道:“知子莫若父”。首先,通过唐寅生命中两位最重要的长辈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他年少时的轻浮。一是其父唐广德,虽然是以酒肆为业的商人,但与天下父母一样自然望子成龙,希望唐寅通过科举来改变身份、命运。唐寅的聪慧过人其自然欣喜,但儿子的轻浮也使其难免发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的感叹。二是对其关怀备至如师亦如父的文林,在欣赏其才华的同时也对唐寅的未来表示担忧:“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一有机会就不厌其烦的对唐寅进行说教:“每因寅之请谒,规其过失,不少假借;爱其才艺,不厌说项。”然而从结果来看似乎并未起什么效果,想来是天性使然。这从他年少时的死党张灵身上不难发现。二人或谓志同道合,或者说“臭味相投”,张灵在放荡不羁上相较于唐寅有过之而无不及。王世贞评其“张才大不及唐,而放诞过之”。当然,论聪慧二者在年少时亦不分伯仲,这从其受祝允明的赏识而受业门下,以及在十四五岁时就写下了被都穆击赏的《对酒》诗不难发现。但从张灵曾扮乞丐乞食于虎丘,在可中亭中“朱衣金目作胡人舞”,与科场无缘、拙于生计后依然我行我素,“得钱沽酒,不问生业”等行为来看,相较于唐寅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需要注意的是,二者虽言行举止确有离经叛道、放荡不羁的地方,但绝非误入歧途的奸诈恶徒,除了性格使然,两位少年对游侠心驰神往,因此不拘小节亦是重要原因。




3.png

唐寅《西洲话旧图》




二、谁谓子畏徒狂者


前文所述更多的在阐释唐寅为世人所熟知的一面,然而若其只是才高的狂士又怎会让后世在几百年间对其厚爱有加。




(一)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力行



首先,唐寅虽时常有不拘常法、言行狂发的一面,但其实亦不乏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力行的一面,当然这常常被其放荡不羁所掩盖。以其和刘嘉、文徵明的交往为例。刘嘉被唐寅称作“密友”,文徵明和唐寅更是一生相伴。刘嘉、文徵明二人皆性情温良、温厚静默,倒是颇为相似,与唐寅的性格、举止似乎截然不同。唐寅曾用“勤”“义”“孝”“知”四字概括刘嘉的品行,并在为其书写的墓志铭中写到:“鄙人总角相知,童年托爱。方始有恙,鄙人以密友入问汤药,执手相见,潸然泣下。及乎易箦,鄙人以君命出卜词,虽不治,尚号召鄙人者再焉。若有见嘱,未及而没。善言不闻,此生长恨!是知义则朋友,情犹骨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人友情的笃厚,然而如此倘若没有共同的品德作为基石,相同的志趣、爱好作为支撑,似乎很难维持。这不禁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唐寅的思想品行是否像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完全超越了传统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同样的现象还存在于文徵明与唐寅的交往中。当唐寅第二次受到“科场案”的打击时,妻子(第二任)也离他而去,走投无路时,第一时间想到了文徵明,并把弟弟托付给了文徵明:“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家居沈湎,生计日薄;继室反目仳离。至文徵明书,历叙款曲;告以欲远游东南,以弟申为托。”足见唐寅对这位挚友的信赖。当然,二者性格、行事风格迥异难免时有争执,如“科场案”后的3年间唐寅“频年颓放,落魄愈甚,与弟申亦异炊,文徵明规劝之”。而唐寅却在回信中写道:“寅束发从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饰,用触尊怒。然牛顺羊逆,愿勿相异也。”大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决裂之势。当然,12年后,唐寅谦虚地表达了真挚的歉意:“又致文徵明书,愿按颜路年长师孔子例,以徵明为师。且曰:‘非词伏也,盖心服也。’”这正如唐寅在《送文温州序》中写道的:“衡山文壁与寅齿相俦,又同井閈;然端懿自持,尚好不同;外相方圆,而实有埙篪之美。”唐寅在窘迫时不忘作为兄长的责任对弟弟的照顾,以及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后诚挚的道歉,足可见其轻狂背后对儒家核心思想的遵从。再以,唐寅与祝允明的交往为例。当唐寅经历家族巨变后,心灰意冷,陷入无尽的悲伤和迷茫不能自拔,一度以沉迷酒色、放浪形骸来逃避和麻醉自己,时祝允明对其进行劝诫:“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襕幞,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唐寅回答道:“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于是唐寅闭门苦读“即墐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翻讨拟议,祗求合时义”。亦可见唐寅虽排斥应试时文,但对通过学而优则仕,报效家国的儒家传统观念欣然应允。




4.png

唐寅《花溪渔隐图》




(二)谦虚善学、缜密细致


唐寅虽时常狂傲自负,然亦有谦虚善学、缜密细致的一面。以俞弁和唐寅的交往为例,二人因书结缘。俞弁以悟读经史百家、展玩法书名贴,焚香看画为乐,常与唐寅切磋。《山樵暇语》卷五记载了唐寅和俞弁的一次交往:余一日访唐子畏于城西之桃花坞别业,子畏适作山水小笔,诗云:“青藜拄杖寻诗处,多在平桥绿水中。红叶没胫人不到,野棠花落一溪风。”余曰:“诗固佳,但恐‘胫’字押平声未安。”子畏曰:“汝出何处?”余答以老杜云:“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揜胫。”子畏跃然曰:“几误矣!”遂改“红叶没鞋人不到”。吁!子畏之服善也如此!与世之强辨饰非者,殆迳庭矣。俞弁特别强调“子畏之服善也如此”。这固然透露了俞弁对时人自高自傲的不满,但以此来赞美常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自居的唐寅,就不免显得独具用心。前人在谈及唐寅性格时,每每突出其狂放不羁的一面,而俞弁在这里却偏偏强调唐寅谦虚,显然是唐寅之知己者,看到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前文提到的唐寅《又与文徵仲书》亦可印证:“昔项橐七岁而孔子师,颜路长孔子十岁,寅长徵仲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徵仲为师。非词伏也,盖心伏也。诗与画,寅得与徵仲争衡;至其学行,寅将捧面而走矣。寅师徵仲,惟求一隅共坐,以消镕其渣滓之心耳,非矫矫以为异也。”唐寅比文徵明年长数月,却愿意心悦诚服的以文徵明为师,足以验证唐寅确实有谦逊的一面。此外,唐寅以时文、翰墨丹青名于世,然而,其晚年一度以校书度日,并乐此不疲。孔凡礼在关于《墨庄漫录》的点校说明中称:“唐寅在校勘过程中,改正了不少错误……全面考察正德本校勘,唐氏往往有独到之处。”可见,唐寅亦有严谨、细致、耐得住寂寞的一面。




5.png

唐寅《杏花图》




结语

综上诉述,论狂诞,他比不上张灵;论叛逆,他又及不过祝允明;论潇洒,沈周则略胜一筹;论个性觉醒,唐寅在倡导“食色性也”的同时还大力鼓吹“忠、孝、节、义”,远逊于晚明的李贽等人。不过,从他和张灵、祝允明最为相好来看,唐寅绝不同于中行之人;然而在他和刘嘉绡“情尤骨肉”的交往中,又透露出其思想中传统的一面。他对袁鼒远游的羡慕,显示了他标新立异“自展以异”的性格特征;而俞弁对他言行的记录,又分明展示了他谦虚好学、谨慎耐心的一面。唐寅和吴地隐士朱承爵、徐尚德等人的切磋酬唱,表明了他隐者的心态;然而他同令吴官员的相互往来,又显示了他具有关注现实“存心泽民”的思想。通过他与身边有朋的交往来看,唐寅确实有恃才傲物、狂放不羁、风流洒脱的一面,然而他亦不乏恪守“忠、孝、节、义”、谦和、缜密的另一面。




监制|荷堂

图文编辑|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