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堂关注丨宋韵文化的当代传播

发布:2023-05-02 15:06:17 | 热度:2242

1.jpg

杭州宋城一角



编者按:宋代继汉唐后,在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再创高峰,宋韵文化在璀璨的华夏文明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至于后世提及两宋,多为其文化、艺术上的显赫成就所折服——魂牵梦绕、心驰神往。我们总是沉醉于宋代诗词的“别出心裁,气象万千”;宋代山水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书法的“天真烂漫,笔精墨妙”……在世人的印象中宋代仿佛就该如同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般的沁人心脾,或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般带着几许哀愁、婉转的浪漫,抑或是东波居士“我书意造本无法”的潇洒不羁……不知何时起,提及两宋、提及宋韵,人们总是联想到江南烟雨、诗情画意、小家碧玉的温婉秀丽,其实,宋代亦不乏铮铮铁骨、心系家国的志士仁人,宋韵文化既是美人如玉,亦不乏剑气如虹。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自然承载着宋韵文化的发展。浙江作为和宋韵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地区,在2020年由浙江省委提出“宋韵文化”这一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浙江书协溯本求源,立足当下、与时俱进,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馆刊发浙江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何涤非,杭州市书协副秘书长刘方就宋韵文化与浙江书法表达的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宋韵文化与浙江书法表达

文丨何涤非



2020年9月,浙江省委提出“宋韵文化”这一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部署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将宋韵文化饱含的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融相通,让宋韵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由此,宋韵文化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本文试图从对宋韵文化内涵认知的维度入手,挖掘蕴含于内的文化价值,通过回溯宋韵文化与浙江的深厚渊源,就浙江书法对宋韵文化的表达进行归纳和展望。




2.jpg

苏轼《治平帖》



一、文化内涵认知的三个维度


诚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三百多年的宋代文化,是华夏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北宋的基础上,南宋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就这个角度而言,宋韵文化可以理解为是宋代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时间上,宋韵文化源自北宋,跨越南宋;在地域上,宋韵文化由北及南,最终形成了以浙江为核心,覆盖江浙及长江以南大部分区域的文化地带;在内容上,宋韵文化包含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杰出成就,因此,宋韵之“韵”,可以归纳为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


宋韵文化博大精深,对其内涵的剖析与认知,任重道远。在不断地学习思考中,我以为,至少应当坚持三个维度。一是人民的维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宋韵文化源于宋代人民群众的辛勤和智慧,是宋代人民创造和实践的结晶。宋代人民的劳动和情感丰富了宋韵文化的内容,而正是人民对宋韵文化的认同与喜爱,传承发扬了宋韵文化。因此,准确理解把握宋韵文化的基本内涵,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历史的维度: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蕴含的价值都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不同的历史阶段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水平,在新时代研究、挖掘宋韵文化,既要观照其形成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矛盾、文化信仰,更要深刻认知当下中国所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三是开放的维度。宋韵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宋时期文化精髓和精神底蕴的集中体现,然其成就不仅归功于宋代,也是两宋前华夏优秀文化的积淀,“跳出两宋看宋韵”才能更加清晰、深刻地了解宋韵文化;两宋时期各民族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历史发展,“跳出华夷看宋韵”才能看到宋韵文化的包容与多元,客观发掘宋韵文化的历史内涵。




3.jpg

蔡襄《澄心堂帖》



二、家国情怀:宋韵文化突出的文化价值


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个时代特殊气质。由于南宋外患深重、偏安一隅的特殊历史境遇,宋韵文化中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最终凝结为其内在支撑和精髓核心,成为宋韵文化中最深沉的精神品质。大量文学作品饱含深重的家国情怀。“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尽显赤胆忠心,“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绝笔之际仍然念念不忘家国人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辛弃疾的“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拳拳爱国之心跃然于纸上,动人心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如洪钟巨响,正气绕梁。即便是婉约派女子,李清照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凌云壮志。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饱含家国情怀的同时,宋韵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呼之欲出。文人志士低首沉思,疾呼于底层劳苦大众的遭遇和不公。“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对国之赤诚,对民之悲悯,两种情绪交织作用,将宋代笔墨渗入文化深处。宋韵文化的根和魂,就在于人民朴素的、真挚的情感,宋韵文化突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能够成为当代精神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就在于厚植人民内心的血脉相联。




4.jpg

朱熹《致彦修少府尺牍》



三、浙江对宋韵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南宋迁都临安的130余年间,浙江逐渐发展成为当时最繁华富庶的地区。经济高度发展推动浙江文化异常活跃,宋代浙江儿女为丰富和发展宋韵文化贡献了卓越的智慧和才华。以永康人陈亮、永嘉人叶适为代表的“浙学”是当时最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宋代有籍贯可考的词人867人,其中浙籍216人,占据四分之一。浙江还是中国戏曲的桑梓之乡,杭州宋杂剧演出深受群众喜爱,温州诞生了戏文这一完整的戏剧形式。龙泉青瓷、石家铜器、临安府刻绘卷等艺术品成为当时的时尚。

从森严皇家到热闹市井,从高远庙堂到延绵江湖,历经千年,浙江保存了丰厚的宋代文化遗产。宋韵文化是浙江精神的源头活水,宋韵文化与浙江精神相生相伴,交相辉映。将宋韵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与新时代浙江精神融通交汇是浙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浙江精神中的“求真务实”与宋代“经世致用”的思想高度吻合;“诚信和谐”与宋代“农商并重”、重视商品经济发展一脉相承;“开放图强”与宋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不谋而合。宋韵文化沉淀出来的智慧正在被浙江挖掘、汲取、发扬光大,成为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重要精神资源。




5.jpg

陆游《致原伯知府判院帖》



四、浙江书法对宋韵文化的匠心表达

正是宋韵文化内涵的民族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及其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让浙江书法界继往开来。

浙江自古以来就是书家的渊薮之地。自晋室南渡,以琅琊王氏为首的中原士族定居山阴,文明相传,诞生了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智永等杰出书法家,创立了中国书法的核心范式“二王”体系,留下了《兰亭序》《洛神赋》《千字文》等法书经典。从唐之虞世南、褚遂良到北宋苏轼、米芾、蔡襄等,他们或为浙人,或仕宦在浙,或行游入浙,都留下了传载千秋的翰墨名迹,为中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两宋的“尚意”书风,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采的最佳体现,也是“宋韵”文化内涵的最好呈现。

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书风,一生游沿晋唐,日书万字,引领了有元一代书法的发展,是“宋韵”文化中寓革新于传承精神最好体现。明代徐渭在诗、书、画、戏曲等方面成就斐然,强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天成”,独抒性灵,不随人后,是“宋韵”文化崇尚个性、创新求变的完美展现。明末倪元璐清正忠义,以身许国,书法以浑深为主,加之遒媚,得“二王”、苏、米的滋养,新理异态尤多,是“宋韵”精神中立品、经世、守正、创新的完美诠释。清代道咸以降,碑学运动兴起,开书学之新风气,领军人物赵之谦、沈曾植等皆是浙江人,而吴昌硕则更是集大成的一代宗师,他“不薄今人爱古人”,得力于汉碑、《石鼓文》,继而能融合四体书、诗书画印,形成质朴雄浑、格调高古、独具一格的书风,是“宋韵”文化追求正气、因时求变精神的反映。民国以来,碑帖融合,宗工巨匠马一浮以一代鸿儒,余事作书,融合出新,以“韵”融通碑帖,取碑之雄杰,得帖之韵致,含蓄中和而又孤神独逸。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艺文兼备,在书法创作上肆力晋唐碑帖,着力于颜真卿、李北海,俊逸儒雅,不同时流,在书法理论上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书法史,史论结合,明辨源流。沈尹默继承了赵孟頫以来的法书传统,以帖融碑,蔚为近代帖学领袖,书法度森严,风神潇洒。这些都体现出“宋韵”精神中既崇正又开放的文化品格。




6.jpg

辛弃疾《去国帖》



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书坛涌现了陆维钊、沙孟海、潘天寿、朱家济、诸乐三等驰誉海内外的大家,他们致力于书法创作与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陆维钊是高等书法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学问渊博,晚年独创“蜾扁书”,把细腻精准与雄强恣肆统一起来,骨气清健而气韵文雅。沙孟海精通金石、考古等学,在书学、印学两大领域成果丰硕,创作和理论均有不凡成就,书风雄强茂密、纵横恣肆,他倡导穷源竟流、抗志希古的学风,培养了一大批当代书坛的中坚力量。

新时代浙江书坛百花齐放,自1982年浙江书协成立以来,秉承学术民主、兼容并蓄的原则,制定了以创作为龙头,以展览、评论为导向,以“双精(精品、精英)工程”为目标的工作指导方针和“重品格、重学养、重基础、重个性”的人才培养原则。浙江书法强调书家的内在道德、文化修养与书法艺术呈现的关系,作字先做人,倡导以学养书的学书路径,重视继承与创新。浙江书法充分利用、挖掘历史优势资源和当代优势要素,打造新时代浙江书法笔阵图,努力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的书法精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浙江力量。

纵览浙江近两千年的书法发展,其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与书家个体风貌,无一不是对宋韵文化精神的独特呈现和匠心表达,宋韵文化中的爱国情怀、诗韵品质、创新精神、开放格局正是构成浙江书法历史底蕴及发展蕲向的根本内核。以此为基础,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浙江书法的辉煌既往,也能更好确立浙江书法未来的走向。

(作者系浙江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




宋韵文化的当代传播与意义——以浙江为例

文丨刘方




一、传播宋韵文化的当代意义


宋韵文化特指两宋文化中优秀的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传延至今的文化价值。宋韵文化的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史学研究,它既要重视史料梳理、史实分析,更需秉持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采用全面、整体的认识视角,运用理性、比较的认识方法,透析历史现象、把握时代本质、全方位地彰显其意义和价值。关于宋韵文化的当代传播,陈野作了很好的总结:一是强化华夏文化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培育多元包容、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和世界眼光;三是尊重专业知识,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四是激励人文学者参与社会建设,推动思想文化创新;五是激发随遇创生、与时俱进的意识和作为。


翻阅历史的长卷,从河姆渡到良渚再到三星堆,从二里头到殷墟再到洛邑,从长安到杭州再到北京,我们看到的是华夏与四裔从“满天星斗”到“众星拱月”,再到“日月恒升”的漫长历史征程。中国与中华民族的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塑成的,而是历经万千险阻与激荡,随着中华文化向心力和精神凝聚力的不断增强,由各族人民克服分歧、携手作出的共同抉择。立足于历史,我们应当明晰宋韵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还应当坚持文化自信,探寻宋韵文化的当代传播。陈寅恪先生曾说:“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在历史中载浮载沉的宋韵文化,正期待着我们将它重新唤醒,在新时代的礼乐生活中“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





7.jpg

张孝祥《适闻帖》





二、宋韵文化的当代传播


宋高宗迁都杭州至南宋覆灭这140年左右的时间,对浙江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见》要求“‘跳出南宋看南宋、跳出浙江看南宋’,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全面立体研究阐述宋韵文化,准确把握其文化精髓、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组织提炼‘宋韵’的核心特征”,为宋韵文化研究树立了方向。在宋韵文化研究中,应坚持全面梳理、全方位观照历史资源的原则,将两宋置于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加以整体认识。


(一)宋韵文化在当代传播的内涵


关于宋韵文化的内涵和概念的界定,目前有取“韵”字之“意味”“风味”“趣味”之偏于物质感受之义者,诸如焚香、斗茶、插花之类,从生活美学层面玩赏品味宋人生活之精致;有取“韵”字之“情韵”“气韵”“神韵”之偏于艺术感受之义者,诸如诗词、书画、琴棋之类,从艺术审美层面感叹体会宋人艺文之风雅。生活与艺术固然是宋韵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赋予宋韵文化独特气质。但若只在此层面上理解宋韵文化,则不免流于表面,未及本质。


宋韵文化特指两宋文化中优秀的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传延至今的文化价值。大致可以包括,日常生活领域的物质之韵,生产技术领域的匠心之韵,社会运行领域的秩序之韵,发现发明领域的智识之韵,学术思想领域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之韵等,呈现为思想、制度、经济、百姓生活、社会、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科技等多种形态。它根深脉远、形态繁复、结构复杂,网络庞大、逻辑井然,沛然生长,以其具有文化创造价值和历史进步意义的文明成就,汇聚成两宋文化精华之所在,凝聚为一个时代的独特气质和风尚,淬炼出灼灼光华,闪烁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星空。


(二)宋韵文化传播的当代主体


一是政府主导。能够具备有宏观性,带动性和号召性的首先是政府。浙江省政府在文化工作会议,党代会报告中都强调了宋韵文化的传承,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二是理论研究。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打造宋韵文化金名片,抓好研究是关键。研究是传播、转化的基础,属于廓清价值观念层面的认识,而传播和转化是具体实践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说各类官方和民间各种学术团体和社会团体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在“宋韵文化”传播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媒体助力。电视、广播、报纸、出版、网络和各种自媒体的报道在宋韵文化宣传上起到了极大的宣传推动作用,整合、挖掘,深度报道宋韵文化成为全新课题。





8.jpg

范成大《致先之帖》



三、宋韵文化在当代传播的具体措施


一是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如2022年春晚的节目《只此青山》与《忆江南》将舞蹈与书画艺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与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有机结合,通过声、光、电等当代技术把宋画、传统舞蹈之美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再如“宋城千古情”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声、光、电科技手段和舞台机械等当代技术,令人仿佛穿越于小桥流水的烟雨江,南宋代皇宫的金碧辉煌、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再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沈氏的家国情怀、凄美爱情术通过音乐、歌曲、舞蹈吟诵、戏剧等艺术结合数字技术、全息音响系统、喷泉雾森、全息投影、仿真技术多媒体控制等高科技呈现形式将西溪的美、人文的雅、科技的炫完美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具有国内创新标杆意义的江南美学浸润大戏。





9.jpg

张即之作品



结语

宋韵文化不只有诗词歌赋,更有青山忠骨,不只有檀板红牙、浅斟低唱,更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才是宋韵中最为震撼人心的篇章。

(作者系杭州市书协副秘书长、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文刊载于《中国书法报》)

监制|赵  旭

图文编辑|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