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丨孙其峰先生千古

发布:2023-03-24 11:58:25 | 热度:3071

1.jpg



当代书画名家孙其峰先生,于2023年3月20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4岁。

孙其峰,原名奇峰,1920年生,山东招远人。当代著名书法家、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1947年毕业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曾师从徐悲鸿、汪慎生、寿石工等,擅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兼通画史、画论。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终身教授,天津市美协名誉主席,天津市书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曾获第九届造型艺术成就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和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著有《怎样写隶书》《孙其峰书画》《孙其峰书法篆刻选》《孙其峰书画全集》等。

孙其峰先生对当代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馆的建立与发展更是有着知遇、提携之恩,我馆对先生的离逝致以最深切的哀悼,愿先生千古。



孙其峰先生书画语录  




巧与拙


“拙”和“巧”虽然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但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里,二者却是既矛盾又统一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巧拙互用”。“巧”的作品,往往失之于小巧玲珑的小家气,如果参之以“拙”,那么就可取得“巧而不小(小家气)”的效果。“拙”的作品,如果一味地用“拙”,恐怕也很难成为艺术。因此在“拙”的作品里也必然结合着巧的成分。齐白石的凝重、浑拙的墨笔中雏鸡里的泼墨法,巧妙地表达出了小鸡毛茸茸的质感,谁又能说这不是巧呢?



2.jpg

孙其峰先生题字刻石




到底应如何理解“拙”呢?从书法上(包括绘画的用笔)看,那就是所谓“生”;从绘画上看,那就是所谓“不似之似”或“似与不似之间”的“不似”的一面。“生”,不是真正的生,是熟后的“生”,是用来防止“油”“滑”“庸俗”的生。这个“生”就是“拙”字的同义语。绘画上的“不似之似”的“不似”一面,只是一种手段,最后是要似的——也就是“神似”。这里所说的“不似”,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个“拙”字。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上,人们不满足于熟,熟了还要返“生”;不满足似,似了还要“不似”,也不满足于巧,在巧之外还要求“拙”。




3.jpg

孙其峰先生为我馆题写馆名




“学陈”“知陈”才能出新


努力学习古代花鸟画的优秀传统,强调笔墨技法的强化训练,主张“渊源有自”与“有所传承”。认为“推陈出新”的前提是“学陈”“知陈”,一定要懂得传统技法和中国画论画理知识,才能继承并弘扬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如果拒绝古人,另起炉灶,不仅是愚蠢可笑的,而且必然沦为无知的胆大妄为,所谓“胡涂乱抹,信手乱来”者也。




4.jpg

荷堂艺术馆馆藏孙其峰先生作品




中国画是学问,也是功夫,不能熟练地画出几种鸟,配当画家吗?如同京剧名角,总得有几出拿手戏。中国艺术里离不开“重复”,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是在重复中演进的。如读唐诗,能背诵了,也就会吟诗了、赋诗了。学习传统,要“挑肥拣瘦”“取其精华”,在传统上稳扎稳打,反对“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另起炉灶”。风格乃作者品性、经历、好尚、修养、学识、技巧的总和。风格应该水到渠成,自然形成。





5.jpg

荷堂艺术馆馆藏孙其峰先生作品




书法是构图宝库



书法的结字(间架、结体) ,可给予绘画构图以很有益的借鉴。从“法”(具体的)上讲,写字与画画确不一样,如果从“理”上看,二者则是相同的。我们不妨把书法的结字,看成是绘画构图的骨式图,因为在结字中包含着构图学的那些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关系。同是某一个字,既有真、草、隶、篆的不同,又有欧、虞、颜、柳、苏、黄、米、赵的差别,可以说是变化多端。书法真是一座可资绘画构图学借鉴的大宝库。



6.jpg

荷堂艺术馆馆藏孙其峰先生作品




对着图章当画看

在研究印章的章法时,我常常把它与绘画构图学贯通起来,对照着探索。

我觉得二者在微观上固然有明显的区别,但在宏观则又是相通的、一致的。什么一致呢?这就是那个理,矛盾的共性。所以我在治印设计印稿,特别是章法的推敲,常常不自觉地参照了花鸟画的构图,同样我在画花鸟时也经常从治印章法中“引渡”一些矛盾对立统一关系。诸如有无、繁简、多少、疏密、纵横、俯仰、强弱、清浑、刚柔、曲直、避让等。我经常对着图章当画看,反过来,也对着画当图章看。




7.jpg

孙其峰先生篆刻作品




我刻图章并不多,但我始终喜欢看图章,尤其愿对着自己或人家图章来推敲,甚至有时自己重拟一方印稿。我常想,我的治印是嫁接在花鸟画上的。我虽动刀不多,用脑刻是蛮多。



8.jpg

荷堂艺术馆馆藏孙其峰先生作品



只管效果不问手段


工具——特别是笔,对风格的探索与出新有很大关系。经常做点探试是有益的。不要责难人家用毛笔之外的什么工具来作画,只问画得好坏就可以了。用正统的毛笔画不好,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叫只管效果不问手段。

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不排斥有些人在工具上作些探索,这应该是允许的。第一个人用毛笔作画,恐怕也是个“左道旁门”吧?但毛笔作画终于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在绘画工具上,不能把一些艺术工具的改革说得一文不值,也不能一味叫好,那样也会“捧杀”。



9.jpg

荷堂艺术馆馆藏孙其峰先生作品



智取书法

我常想如果把书法家用功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力攻”型的,另一是“智取”型的。那么我则是偏类后者。像我这样又工作又教学的人,不可能像有些人那样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临帖、下苦功。我只能根据我的情况来“出奇制胜”了。我知道人家会说我这是旁门左道,可我还自赋嘉名曰“智取型”,我知道人家会把我这种不老老实实下苦功的作法叫做投机取巧甚至是机会主义路线,这我就顾不得许多,因为对我这没有时间的学书者来说,是最佳的选择。


10.jpg

孙其峰先生作品




强调感觉

“近观以取其质”“远观以取其势”。元人的这一新的创造,是表明从偏重“说明”而趋向重视“感觉”的一个重要变革,运用着这种强调感觉的表现方法。这是民族绘画中珍贵遗产之一。




11.jpg

孙其峰先生作品




熟也能生俗

人但知“熟能生巧”,其知“熟能生俗”者则鲜矣。传统还是至关重要的,画画的不知道传统就好比上楼时不走楼梯,偏要从外边爬上去,这是一种很不智慧的做法。



12.jpg

孙其峰先生作品



不求形似亦不离形似

“变形”要比单纯的写生更难,更高一档。但“变形”如何变?不是胡变乱变,变形要“不离形似”。完全离开了形,神从何而来?更何况变形也有高低之分。

夸张与变形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取神”。中国传统说法叫做“夸不失实”。

写意画,贵在不求形似亦不离形似。此所谓不求形似者,非置形似于不顾,盖不斤斤于形似者也。唯其不斤斤于形似,乃能物外得似,遗形取神。





13.jpg

荷堂艺术馆馆藏孙其峰先生作品



把学生送出“家门”

一个好教师,应该而且必要在较短的时间(也得几年),把学生领进自己的“家门”。过些时候还要像送客一样把学生送出去,而且告诉他去“投奔”哪里。那种把学生领进自己的“家”,插了大门,是不应该的。



监制|赵  旭

图文编辑|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