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风采——张维忠

发布:2022-12-13 14:01:35 | 热度:6543


1.jpg

张维忠,1968年生于安徽肥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书法类考官,国家开放大学艺术顾问,多次担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评委。作品获中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林散之奖”、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和全国第四届正书展最高奖,5次在全军书法大赛中获一等奖,入选中国书协“三名工程”“现状与理想”“等书法大展,在第七、八、九届全国展等重大展项中获奖入展50余次。被北京文联评为“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被中国书协评为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等。




张维忠的力度


文丨丁小炜




写魏碑历来呼唤刚劲之风、凛冽之气,因此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如果书法家挥动一支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刀劈斧砍、排山倒海之势,就是好的魏楷书法。倘若一成不变持这种观点,那书法艺术岂不是自缚手脚?但若人们欣赏到军旅书家张维忠的作品,大约会对魏楷作品产生一种新的理解和认知。



2.jpg

张维忠书康熙语“有余庆




张维忠的楷书置于眼前,笔墨间扑面而来魏碑风骨,但书风中又平添几分空灵活泼之趣,审美取向独具面貌。明眼人一看,其书取法《张猛龙》《龙门二十品》,特别是六朝墓志经典,然而他笔下幻化出的却又是碑中见帖、清雅跳脱之气,精神底蕴超然劲健。有评家曾说,他巧妙地将《圣教序》《书谱》和米芾行书的一些用笔方法拿来为我所用,进一步丰富了魏碑楷书笔法,更加强化了书写性。文徵明曾极力倡导形成书者自己的独立面目,他反对“聪达者病于心巧”和“笃古者泥于规模”,前者不守法度,信笔自由,难合格调;后者不出新意,泥古不化,难有大成。诚哉斯言。张维忠正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大胆融合,才写出了姿态万千、气派典雅的魏碑新风。



3.jpg

张维忠书普渡莲宗宝鉴孝养父母句



写魏碑,雄健厚重的“金石气”当然是一种力度,但力度从来不仅仅表现为“直与硬”,因势赋形、取法高古的“曲与柔”依然力透纸背。正因为张维忠的军人气质和俊朗书风,其作品在军营广受欢迎。近日,张维忠为三军仪仗队所书大幅作品《大国仪仗赋》,甫一亮相,官兵争睹,好评如潮。浩浩长卷如仪仗官兵森然列队,笔墨舒张如强军将士自信潇洒,一横一竖恍若摆臂踢腿,呼呼生风;一撇一捺端是挥刀劈枪,弧线闪亮。张维忠的力度,不仅表现在大字和大尺幅之中,再看他的小楷作品,如《莲社十八贤图记册》,点画精当如春日草木葳蕤,魏晋神韵透出历史沧桑,仿佛触摸到一种平静的精神张力,进一步彰显创作者的灵魂。




4.jpg

张维忠节录《滕王阁序》



不禁忆起某年全军书展研讨会,会上多位书家感叹:近年来军旅书法家执长枪大戟,不乏正大气象,然写碑者鲜矣,雄强浑穆、峻厚奇逸不够,军旅书家群体理应涌现一批“写碑圣手”。好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张维忠这样的默默耕耘者。张维忠为人忠厚低调、谦逊友善、平和沉稳,他执着于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的书法风格与其人品性情浑然相合,是静水深流、心素如简,亦是精神飞动、骨法洞达。30余年军旅生涯,军人作风和“尚武”精神的培塑,为张维忠书法艺术赋予了特有的气质和营养,先进军事文化的精神品格对其书法创作同样带来深刻影响,使他的作品无形中与这支军队的基因融为一体。岁月磨砺,他始终坚守军旅书家为人民服务的本色初心,不计名利,不慕虚名,坚持“书以载道”的格局和担当,以饱满笔墨为时代书写、为人民书写。



5.jpg

张维忠书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必须提倡多元发展,要以新求变、以变求生,如果固守传统不敢越雷池一步,必然会失去学书的根本意义。当今书家遁入传统者多、创新拓荒者少,达到“貌与古人离,神与古人合”之境界者亦不多。“书如佳酒不宜甜”,张维忠因从写碑入手,饱汲北碑“力与美”之营养,自然避免走入甜媚之途,加之他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以碑为基、以帖为补”的个性创作,孜孜以求,久久为功,作品逐渐呈现大美之气,自然流露出军人豪迈风度。有人讲,张维忠能够斩获“兰亭”金奖,亦在于“气质取胜、对比明显、用墨大胆”,特别是与行书相融的笔墨充溢魏韵儒风,字法严谨飘逸,用笔劲到绮丽,章法奇崛灵动,真可谓实至名归。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之神对张维忠如此厚爱,乃因他矢志不渝钟情于魏楷,从而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丰美厚重、险绝绵密的力度。




6.jpg

张维忠书张岱《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