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艺考,毕业后选择考研、考博的人数也日益增多,以至于我们惊奇地发现,在2022公布的考研分数线中,“艺术类”跃居各学科中的第二位。这对艺术而言,似乎是一件好事,但这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冷静思考的。本期《荷堂艺术馆》以书法考研为例,对艺术“考研热”的相关问题进行关注与思考。
书法考研“热”的“冷”思考——以书法专业为例
赵 旭
一、社会是否需要如此多的艺术人才
回顾历史,显然,艺术的兴衰与国家的兴亡、时代的进步与否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如盛唐时期艺术伴随着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的强盛而欣欣向荣,而两宋时期的艺术成就登峰造极,在政治、军事上却日益衰落,至南宋更是蒙受靖康之耻。
毫无疑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换言之,“科技”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兴亡的命脉。尽管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科技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与现代化强国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诚如《科技日报》总编在讲话中直言不讳地谈道:中国离现代化的强国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只有认识差距,才能弥补差距,否则我们的中国梦可能永远是中国“梦”。此外,就艺术的社会功能而言,吴冠中先生曾曾言:“几百个齐白石也抵不过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当然,艺术是有其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尤其是体现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以及给人带来精神慰藉上。但当一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投身于艺术,当艺术学的考研“国家线”跃居各学科第二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危险”的。
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艺考、选择考研、考博
以前我们常听到的是“学好数理化,走哪都不怕”,那么为何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艺考呢?可能“艺术生”听来会有些扎心与愤然,但我说的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极少数学生是因为真正的热爱,大部分考生更多地是因为艺术类的“文化课”要求低。以书法专业为例,无论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这样的艺术类殿堂级学府,抑或清华、北大的书法专业。据我所知,文化课也无非400来分,这个分数显然连一所普通的综合类大学(二本)都很难考上。显然,“艺考”既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又令各所高中提高了重点大学的升学率,也给文化课成绩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弯道超车”的“捷径”。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你在前面还说“艺术类”的考研分数线跃居各学科第二呢,怎么这会又说人成绩不行了。其实细究一下,大家自然就明白了,艺术类考研的文化课无非就政治和英语,除了个别院校自主招生、自主划线外,英语的历年“国家线”基本在30分至40分之间(满分100),政治基本在60左右。可能有人会说考研英语很难吧,笔者亲身经历过,好像并非如此,考研英语基本介于英语四六级难度之间。换言之,艺术类考研分数线高只不过是一个虚假的繁荣,或者说是因为报考艺术类的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致使分数线上涨。甚至有很多本科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虽然里面自然不乏对艺术真正热爱者,但更多是因为与本专业相比,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要求低,更多的是为了研究生文凭。此外,书法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大多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或者说难以找到心仪的职业,考研、考博则成为了躲避现实的“避风港”,抑或找工作的敲门砖。
三、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人才
我觉得艺术工作者首先应该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少艺术家的从事艺术的目的似乎并不单纯,或者说在追寻艺术道路中受外界种种诱惑,逐渐变质,更看重头衔、奖项、学历等能给自己带来名利的因素,更有甚者,沦为金钱和权力的奴仆。再者,艺术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综合素养。文化缺失是当下艺术圈不争的事实,书法家即便是其中相对有文化的,亦常为人诟病。美其名曰向“纯艺术”发展,其实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徘徊,抑或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确化、精准化,艺术亦逐步学科化,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亦渐行渐远。最后,艺术工作者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应该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监制|赵 旭
图文编辑|coco
建筑设计:杨志疆 建筑摄影:夏强 本公众号旨在促进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交流与学习;与您分享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最新展览、活动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