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堂关注丨刹那的花火——漫谈梵高的艺术人生

发布:2021-11-20 15:09:30 | 热度:1249

1.jpg




编者按:梵高及其艺术在其生前无人问津,在其死后却引来了广泛与的关注与偏爱。前几期我们谈到了徐渭,讨论到那些言行、举止、思维方式,迥异于常人的艺术家,本期荷堂艺术馆则与大家一起聚焦这位公认的疯子——梵高







刹那的花火——漫谈梵高的艺术人生


文|笑冰





提及西方艺术,西方绘画,梵高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提及西方油画,《蒙娜丽莎》的神秘至今仍引人遐想;提及西方画家,梵高的纯粹、惊艳至今为人感叹。他的人生如烟火般璀璨而短暂,他的行为离奇而荒诞,他的作品绚烂而深邃。今天就让我们聊一聊梵高的艺术人生。





2.jpg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父亲及祖父都是新教牧师。这一家庭背景加之童年时便离家寄宿学校的经历造成了童年梵高严肃、内向、敏感,羞涩的性格。






 梵高在二十岁的时候在叔叔的介绍下开始在画廊工作, 严肃认真的梵高由于工作的勤奋和努力在工作上表现得十分出色。闲暇时间梵高还可以看看书、逛逛美术馆,此时他的生活可以说相当的惬意。正如在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我生活得很舒适。研究伦敦,研究英国人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是其乐无穷的; 我才有精力搞艺术与诗。要是说这样还不满足的话,那么怎样才算满足呢?”这时的梵高对未来充满信心,斗志昂扬,当然对爱情也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与向往。然而诚意满满的梵高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在今天来看,追求他人被拒绝似乎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然而这对于内向、敏感、纯粹且追去完美的的梵高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的伤痕。这也成为梵高人生中第一次巨大的转折点。





3.jpg




这之后梵高渐渐展现出对宗教的狂热,在这种狂热下梵高发现自己再也无法从原来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他扔掉了《圣经》之外所有的书,性格开始变得古怪,不久梵高便被画廊解雇。正如他在给弟弟信中写道:“我的把毕生献给为上帝与福音服务的意愿, 胜过现在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我祈祷上帝让我实现这个愿望,我以为上帝会听见我的祷告的;我诚心诚意地说出这些话。”






此后,梵高进入神学院学习,夜以继日地学习晦涩的拉丁语、希腊语和复杂难懂的教义并前往被称为“黑色埃及”的波里纳日矿区进行传教。梵高并没有因矿区肮脏、贫穷、陈旧而排斥,相反,他被这里的“苦难”或者说这里的纯粹所吸引,正如他在给弟弟的信中所说:“与其他地方相较而言,这里是穷乡僻壤,是一个没有文明的环境,在困难的日子里,充满着忧愁,可已经变得如此引人遐想并富有吸引力。在这期间,梵高重新开始研究绘画,从对米勒、巴格、卢梭等热的素描,到对矿区内的工人、家属,迷蒙的天色、贫瘠的土地都成为他的创作对象。“虽然仍然感到身体衰弱及在许多事情上依靠别人的痛苦,但是我已经恢复了精神上的平衡,我的精力一天天增强。”梵高对能够重新开始绘画而感到欣慰。



但好景不长,1880年的7月梵高遭到当地教会的申斥,他们认为传统传教士所具备的庄严肃穆的形象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与梵高不符,这被指正为一种对上帝的亵渎,最终他被解雇。1881年,被解雇之后的梵高开始正式的进行绘画的学习并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职业艺术家的道路。





4.jpg




当下艺术圈十分流行的一句话是“先挣钱,再搞艺术”,显然梵高不是这么做的。穷困潦倒的梵高一方面陷入生活的困境,一方面又艰苦探索,追寻自己的艺术,同时一无所有(金钱)的他又遇见了爱情,尽管很多人对他所爱之人是一名身怀六甲的妓女多有诟病。但我认为这恰恰反映了梵高的爱的炽热、纯粹,为了爱他抛弃了世俗的眼光、抛弃了宗教的束缚、抛弃了身份的羁绊。当然在重重阻挠下,最终他们不得已以分手告终。这可以说是梵高人生的第二次巨大转折。






1883 至 1887 年间梵高多次更换居住地,除却经济的原因,逃避受伤的爱情,逃避亲友关系,也为寻求新的艺术道路。梵高离开海牙回到家乡。我们相信,梵高回到家乡时,是有所期待的,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理解,画界的认可,但无论多么美妙的期冀仍躲不过现实冰冷的暴击。1883年12月4日,回到家乡的梵高面对的是全家人的疏远和冷漠,画商们的厌弃与难以沟通,使得1885年11月,梵高在父亲离世后再次离开家乡,1886 年 1 月,他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素描和油画,但特立独行充满艺术思想的梵高似乎与传统学院派的教学格格不入,而后,出于对更加自由纯粹艺术的向往,也出于寻求志同道合伙伴的理想,坚定了他前往巴黎的决心。





5.jpg




他拿着自己的画找到画商来展示作品,但结局让他失望。 大画商以高昂的价格出售著名画家的画作,但对于二流或刚出道的画家画作则关心极少,这让梵高对巴黎失望至极。这期间,梵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和卡米耶·毕沙罗以及一些年轻画家 ,他们画作中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理念深深影响着梵高。爱情的缺失和对艺术的热忱让梵高内心充满挣扎,这段巴黎之行也让梵高接触到了以浮世绘为代表的东方艺术,直接影响了梵高绘画风格中的平面化倾向,但在暂住了两年之后,梵高在巴黎的艺术梦想彻底破灭 ,1888 年 2 月 19 日离开巴黎前往南部城市普罗旺斯的阿尔勒。





这可以说是梵高的第三次人生转折,也是梵高个人真正意义上的风格诞生期,这一时期他逐渐摆脱了对印象派、点彩派的刻意模仿,从而形成了平面性色彩与灵动性线条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夜间咖啡馆》 便是梵高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阿尔勒,梵高白天常常辛苦工作而晚上身心疲乏,因此他在夜间经常光顾自己住所附近的咖啡馆,用酒或咖啡来提神解乏。咖啡馆里摇曳的黄色灯火与鲜艳色彩的室内陈设交相呼应,呈现出一种恍惚不安的气氛,而咖啡馆里还经常聚集着醉汉、妓女或穷困潦倒的人,这种刺激而又充斥着欲望的场景激发了梵高的创作激情。在这幅画中梵高通过对比色和互补色以及不同色彩混合组成的色调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正如他在给弟弟戴奥的信中说道:“我试图通过红色和绿色去表达人的可怕的激情。”





可以说阿尔勒前期的梵高是满足的,阿尔勒明烈的阳光,身边聚集的伙伴,似乎可以驱散梵高心底的阴霾,而高更的到来更是让梵高的生活丰富了起来。 他们似乎是最要好的朋友,白天一起外出写生, 晚上一起讨论巴黎艺坛的艺术见闻。但好景不长,两个极富个性的人还是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众所周知的割耳事件后,二人不欢而散。这次危机直接造成了梵高精神疾病的爆发 。这种精神类的疾病似乎遗传于家族,但无可否认,过于纯粹的生活是发病的导火索之一。但即使如此在阿尔勒的时期梵高的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延续之前对点彩派印象派风格的学习与实践,并加入了浮世绘中纯色平涂,装饰的图案与线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格强烈的个人特色。阿尔勒地区的明亮色彩和美丽风光激发了梵高的创作激情,使他的绘画技艺和艺术理念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完成了梵高个人艺术风格的确立。





6.jpg





圣雷米—瓦兹河畔奥弗时期是梵高绘画生涯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梵高终于做到了绘画形式与精神的统一,但与辉煌的艺术成就相比,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却让梵高走向了绝望的境地。1889 年 5 月 8 日,梵高住进了位于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他在这里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这些精神病人现实的生活方式让梵高逐渐平静下来。 来到这里不久,他就开始了绘画创作,但间歇性的幻觉和幻听时常让他苦恼。





 1890 年 5 月 20 日,梵高终于来到巴黎附近瓦兹河畔的奥弗。在这里他与戴奥推荐给他的医生保罗·加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以加歇医生为对象创作了肖像画。这时的梵高画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关于其作品的评论文章也发表在巴黎和荷兰的报纸上,高更和毕沙罗等画家也写信表示鼓励和认同,而弟弟提奥的生活却遭遇坎坷,被公司辞退,儿子病倒让他对此力不从心。对于弟弟的遭遇梵高感到无比愧疚,多年来,弟弟倾其所有的帮助,而自己无法在危机时有所回报甚至还要劳其照顾,强烈的自我否定情绪将他逼入了绝境。





七月,梵高前往巴黎回访弟弟一家。但不久他便离开了巴黎回到奥弗,在那里他仍旧天天作画。加歇医生告诉戴奥,说他觉得梵高已经病愈了。梵高自己给戴奥夫妇的回信中说,自己的精神疾病已经结束了。 他还给母亲和妹妹写信说:“现在我觉得比去年平静一些,在我头脑中的混乱真的已经减弱了许多。”在 7 月 23 日的信件中,他仍旧热烈地讨论着关于绘画的一切,看起来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7 月 27 日,他却朝自己的胸部开了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7.jpg




在梵高短暂的一生中经历无数,生前怀才不遇,死后名声大作,似乎所有人都想站出来,为这世纪性的精彩剧情评论两句。可当我们真正站在他的画作旁,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画面中那些直击灵魂的强烈情感。越痛苦,画作中的色彩就越炫目,绘画似乎成为了梵高反抗命运不公的武器,拿起武器他就是战士,放下武器就成为了生活的败将。很难说是痛苦成就了梵高的艺术,这样的说法似乎过于武断,因为这世间任何人都会遭受痛苦,世间也不是任何艺术都痛苦,大抵,是梵高成就了自己。







监制|赵  旭

图文编辑|coco


建筑2.jpg















建筑设计:杨志疆    建筑摄影:夏强



艺术馆相关资料.jpg


本公众号旨在促进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播、交流与学习;与您分享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最新展览、活动等信息。





164793658137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