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艺术家现状调研

发布:2012-06-26 15:31:41 | 热度:3210


80后艺术家现状调研   


 

当代艺术在中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当代艺术家的队伍和力量也在不断壮大。作为最年轻的一代艺术家,“80后”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也将是未来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因此,了解这支队伍的现状,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创作倾向及创作特征,也可以说是关注未来中国美术的发展趋向。本报特摘编中国美协重点课题组负责人余丁的相关文章,以期引发关注。

  这里的“80后”是指上世纪80年代出生,已经毕业并走向市场的艺术家们。按照正常的上学年龄来算,以1980年至1987年出生的人为主。随着他们相继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他们的选择与追求势必会对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导向作用,而年轻一代的“80后”艺术家也势必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中国美术。

  学院背景与就业压力

  “80后”艺术家基本都是大学毕业,具备高等学历。他们在正统的学院教育体系内接受并完成艺术创作训练,其思维模式与创作方式深受学院中当代艺术教学体系的影响。因此,“80后”艺术家对于市场及当代艺术并不陌生。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即可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实验性的艺术创作,并通过大量的展览机会来接触、了解市场的反应,同时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创作风格的形成,以至影响其未来艺术道路的选择。

  从学院的影响力来看,中央美院、四川美院、中国美院是输出“80后”艺术家的三大重镇。在我们对100位艺术家进行的数据分析中,50%以上的“80后”艺术家来自这3所院校,其中并不包括在其他学校取得学士学位后,再到上述3所院校深造的艺术家。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这3所院校都与中国当代艺术、与市场保持着近距离的接触——这种“距离”首先是地理意义上的,其次则是来自历史与传统的影响力;二是由于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借助可资利用的资源,在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上积极地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去学习、了解这一领域。

  从“80后”艺术家专业背景来看,这100位艺术家中,油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最多,这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油画相对比较活跃有一定关系;其后依次是雕塑、版画、壁画、国画、新媒体、设计与动画等。但是,在艺术家进入独立创作时期后,他们所采取的创作媒介则呈现更为多元化的取向,比如一些学习油画出身的艺术家转而探索装置、影像艺术等。对于“80后”艺术家来说,学院的专业背景为他们提供的是一种技术方法与思考方式上的训练;但是相对于专注某种单一的技法,有些“80后”艺术家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应用不同的媒介。这种广泛不受限制的媒介实验,既可以看做“80后”艺术家自由大胆、勇于创新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他们在寻找新的创作方法、确立自我风格过程的探索阶段。

  从“80后”的就业选择来看,以中央美院2010届毕业生为例,固定职业与考研深造仍是两个首要选项,但是选择从事自由职业者也占相当比例。这些毕业生认为,从事自由职业更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并且能够保障创作时间。但是,作为独立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压力。事实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80后”艺术家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压力。一位毕业于中国美院的“70后”艺术家说,“现在‘80后’毕业生普遍都改行了,单纯从事艺术创造的寥寥无几。”这应该也是迫于生存压力的无奈之举。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帮助这支中国美术界的新生力量走得更远,或许是目前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

  此外,关于工作地区的选择,大部分艺术家会选择市场相对活跃的地区。在对100位“80后”艺术家目前工作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北京是首要被选择的地区,其次则是上海、杭州、重庆等城市。

  多元文化下“自我情境”营造

  总的来说,“80后”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乐于尝试不同的创作媒介与艺术形式,且勇于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但是,由于尚处于风格探索期,他们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创作方法论,更多地还是在前辈艺术家与西方视觉资源中寻找突破。

  “80后”艺术作品中,有代表性的母题大致包括追忆童年、关注“80后”心态(自恋、自信、自卑、自负等)、梦幻场景、虚拟主体(女孩、动物、植物等)、都市景观等几种。

  “80后”的童年基本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质仍相对匮乏的年代中度过的。对大部分“80后”来说,有着共同的对儿时流行的游戏、玩具甚至食物的记忆。当理想与现实不能吻合,个人的迷惘、失落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出路时,一部分“80后”艺术家选择借追忆童年来逃避现实的压力。而梦幻场景的作用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类似自我精神疗愈的作用;第二类是探讨宏大叙事与个人经验的关系。同时,女孩、动物、植物等虚拟主体也经常以卡通化的形象出现在“80后”的作品中。

  高瑀是“卡通画风”的一位重要代表。他作品的主要题材是“熊猫”——穿着蓝色“超人”斗篷的熊猫、腹部中空内脏毕露的“标本”熊猫、时尚的熊猫小妹等。因为自制“熊猫”的戏谑与残酷而在艺术市场崭露头角,有人戏称他为“一只熊猫打天下”,也有人认为他模仿日本卡通艺术家村上隆。对此,高瑀并不否认,他认为以村上隆为代表的一代日本画家给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最省事的工作方法”,那就是抛弃学院式的表达方式,像印刷一样完成作品。但是,他本人却希望用自己的熊猫完成对这类“超平面”艺术的超越。他近期的一幅作品就把自己的艺术观点直接像刷口号一样画在了画面上——“浅薄不是我的座右铭”。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这些艺术家都认同“卡通风格”,反而很多艺术家会希望避开当代艺术圈流行的“卡通风”,明确表示自己的作品并不是“卡通风格”,或者只是一种对“卡通画风”的批判。

  从上述母题的分类不难看出,“个人记忆”与“经验”在“80后”艺术家的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而他们的艺术风格则包括写实唯美主义、新现实主义、消费主义和泛卡通风格、怀旧风格、抽象风格等。

  实际上,在观察、分析“80后”艺术家的作品时,似乎不能仅仅以原有的“现实”“表现”“写实”“形式主义”等词语来概括。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的个人创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经历过自我突破和风格的定型,当一个艺术家一直维持相同风格的时候,他们作品中的创造力和价值就有待质疑,因此这种创作也不能被定性或者命名为某某风格。

  因此,“80后”对其艺术母题、风格、材料、手法等一切艺术元素的选择都源于内外两层因素,外部取决于他们新的生长环境、市场需求、社会接受能力,而外部的多元化趋势直接影响其对艺术方式的取向、审美,从而产生“80后”多元化、差异明显的风格。

  市场新宠与竞争压力

  虽然“80后”艺术家常常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但是在这个群体内部仍存在一定的差别:1980年至1983年出生的艺术家相对1986年至1988年出生的艺术家较为成熟。前者毕业较早,作为职业艺术家的生涯相对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艺术家与画廊有签约合作关系,作品已开始进入二级市场。而后者现阶段刚刚从大学毕业,画廊基本上对他们采取关注的态度,虽然有些可能已与画廊有合作关系,但作品几乎没有进入二级市场。介于这两者之间,1984年至1985年出生的艺术家,已经逐渐开始获得画廊、市场的认可,有少部分的艺术家作品进入二级市场。目前在拍卖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仍以1980年至1983年出生的艺术家为主。

  在对北京地区的60家当代艺术画廊和非营利艺术空间调查后发现,大部分画廊在关注“80后”艺术家,其中有70%的画廊或空间已经开始签约或代理“80后”艺术家作品。但是也有一部分画廊对“80后”艺术家仅持观望态度,认为现在介入“80后”艺术市场为时过早,因为他们尚未发展出成熟的艺术风格,收藏群体不明确,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风险较大;也有人认为“80后”艺术家虽然有很好的技法,但是缺乏生活体验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在这方面的突出者太少。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搜索得到的数据,在上述100位艺术家中,仅有24人已经进入二级市场。其中,单件作品最高成交额突破百万元的仅高瑀一人;在50万至100万元之间的有两人;单件作品最高成交额在10万至50万元之间的有6人;在5万元至10万元之间的有8人;在5万元以下的有7人。同时,油画仍是最受欢迎的门类。从艺术风格来看,具象的、写实的风格较为受市场追捧,这固然受市场上收藏趣味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80后”艺术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风格或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从目前的成交纪录来看,“80后”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追溯“80后”概念的产生,首先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学概念,即由独生子女政策与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所共同影响的一代人。但是就艺术创作自身而言,并没有一种相同的所谓“80后艺术”。

  目前社会上对“80后”艺术家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些艺术批评家忧心地提出:“与‘60后’艺术家的政治波普、伤痕,以及‘70后’艺术家的乡土情怀、集体记忆不同,‘80后’艺术青年成长于商业化兴起的中国当代20年间,他们看见的只是游戏、网络和爱情,不再关注宏大叙事、政治表达,不再讲求艺术的使命感、责任心。” 但是,每代人都有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80后”的记忆中并没有延续太多这个民族、社会的苦痛记忆,但他们的起点决定了他们面对的问题更加庞杂。成长于开放社会环境的“80后”被推到了“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的是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坐标系。他们可以轻易获得带有时代特征的图像,但是这不足以满足他们确认、表达“自我”的迫切需求。

  从市场来看,“80后”艺术家们面对一个充满机遇与诱惑的年代。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选择积极地接触市场,利用各种展览机会进入市场;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与市场保持距离,更倾向于专注自身的艺术创作。从市场反应来看,“80后”艺术家更多地被视为新兴资源、潜力军的角色。虽然对这部分新资源的争夺与竞争已经不是秘密,但市场上仍多采取到处撒网与重点培养结合的模式,以期选中那些创作方向明确、创作持久力强、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家。从拍卖成交纪录来看,已经有实力较强的买家开始介入“80后”艺术家的收藏市场,而这些作品的成交价格显然也提升了整个“80后”艺术市场的热度。但是这种市场热度能够持续多久,与“80后”艺术家的创作水平是否相符合,以及“80后”艺术家究竟有多大的上升空间则有待更多的时间来证明。

  综合研究和分析“80后”青年美术家队伍状况,我们认为,国家应在多方面加强青年美术家队伍建设。首先,切实加强对“80后”青年美术家思想创作的引导,使青年美术家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神文化产品;其次,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开拓更多有效的服务渠道,完善高效的服务网络;此外,努力营造和谐、宽松、自由的创作和学术氛围和环境,为青年美术家提供自由创作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