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关田

朱关田,男,汉族,字曼倬,生于1944年3月,浙江绍兴人,事师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诸人。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兼秘书长,西泠印社副社长。    1987年9月入党,l 961年7月参加工作,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一级美术师。l961年7月在浙江省绍兴鲁迅图书馆工作,1962年9月在浙江省绍兴坡塘工家村小学工作,1964年8月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巾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1970年4月在空军第五军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2年1月在浙江省杭卅书画社(两泠印社)工作,1979年8月就读于浙江省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生,1981年12月任浙江省书协副秘书长,1988年9月任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1994年6月任浙江省书协主席,2000年至今任浙江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第四、五届副主席。     朱关田自幼受乡风熏陶,每每挑灯夜读,不能自止。为学书法,以瓦钵当砚,清水为墨,方砖代纸,棕帚作笔,废寝忘食,三十余年如一日。      1960年,朱关田先生跨进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的大门。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习字上。在班上,朱关田找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书法爱好者,和大家一起练字,令他深感愉悦。因为种种原因,仅学习一年后,他就离开了学校,走上社会,在绍兴鲁迅图书馆当起了普通的工作人员,然后又担任郊区小学教师。但朱关田先生仍旧天天练字不缀,1964年至1971年在学习。1964年,朱关田凭着深厚的功底,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本科)。得著名书画篆刻大师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朱家济等亲授。又博涉唐楷,后改师北魏,而后又致力于章草。1971年朱关田被分配到了浙江省杭州书画社(即后来的西泠印社)工作。“文化大革命”并没有消磨朱关田的意志,他求知若渴,亟待奋发的他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第一届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这也为他今后的学习钻研奠定了更为厚实的基础。朱关田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书法界泰斗。在学习阶段,朱关田时刻谨记着踏踏实实的作风。书法上,一丝不苟地练习;学术上,扎扎实实地钻研。    朱关田先生的研究成果具有比较鲜明的学术特色与学术贡献,在《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他把研究的重点投掷到时代文化与书法发展的关系上,从而揭示出唐代的书法品评标准不全在于书法艺术本身,还与帝王的喜好、书家的家族背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文史结合的广阔文化视野,就能为书法研究,提出新的问题。      关于书家个案的研究,他不是局限于对书法本身的钩稽,而是扩大到家世、交游、仕履、诗文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述。从中不难看出,他那深厚的学养及对书法史研究的透彻。      其专著《初果集》中有关颜真卿、徐浩、李阳冰等人的篇章尤其深入精彩。颜真卿、柳公权一类的大书法家,朱关田更是倾注笔墨,予以重点研究,不但将他们的年谱,从出生到谢世这一漫长的人生岁月,逐一记录,还将他们的书迹,作了细微的考证,使读者知道,颜真卿书法体貌的孕育,一方面来自颜氏的家学渊源,另一方面,也深受母族殷氏的滋养。这些研究成果对丰富、研究唐代书法史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   考证古人年谱,是一件极其繁琐而又累人的工作,且不说史料的收集,需经年累月,面对浩瀚书卷,倘无“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也休想在如山的古书中,寻找出有价值的史料。若要发现和论证一些新的观点,就更难了,非得埋首于书卷中,深思细察不可,如稍欠恒心,往往难以终卷,若旧学浅显,虽有所遇,亦无从辨识,而心存功利者,稍有得失,便会轻易放弃。   引起热烈反响的《唐代书法家年谱》中,通过对唐代三十六位书家的生平编年,包括交往、职守以及家世、书迹的考略,几乎对整个唐代书法的流变过程,作了详尽的交待,从而清楚地了解到唐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对一些重要书家,通过对编年史的翔实考证,纠正了一些错误的传说,起到去伪存真,防止讹传的作用。有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年谱,使我们对初唐这一时期的书家人物,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     朱关田先生对隋唐五代书法史的研究成果,显然不是一时的偶然发现,而是长期以来,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与探索的结果。朱关田先生有较好的古文基础,从其专著来看,可以得知他在文、史、经、哲方面,都下过很大的工夫。从而为当代书学构筑了一座敦实的隋唐书法史大厦,而独步于中国书坛。   评述每一位艺术家,当然不能不论及其人,朱关田先生的书法创作是以其学术理论作指导,并在创作实践中验证学术成果正确与否的创造。他对隋唐五代书法史的研究过程、学书的经历以及人生历程似乎正好应证了他追求中国书法艺术的辨证。
 

大气磅礴,印象深刻

 

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

  • 朱关田《草书》1
  • 朱关田 (荷堂艺术馆)
  • 朱关田(大鲵之乡)
  • 朱关田《书法》
  • 朱关田《草书》